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一种全新的世界秩序逐步建立起来。美国依靠其雄厚的军事、经济和文化实力,在全球横行无忌达数十年之久。在这期间,唯有苏联可被视作对手,不过苏联最后走向了解体。
美国通过各种各样的途径对许多国家给予过援助,然而毫无例外的是,美国从来都没怀有一丝善意,这些援助都是出于“美国霸权利益”才做出的抉择,其中最为典型的例子当属日本,另外就是当下仍然受到世界广泛瞩目的乌克兰。
伺机而起的日本
二战期间,日本犯下了累累恶行,给亚洲民众造成了极为严重的伤害。那段历史并不遥远,然而日本至今仍然未能从中吸取教训。
一个战败国在战后能过得这般惬意,美国可是“功不可没”的。
依据现实主义的基本准则,在国际关系里,国家的政治权力和对外援助有着紧密的联系,著名学者摩根索就曾表达过类似观点:“对外援助可被划分为六大类,每一种对外援助都在不同程度上蕴含着政治意义。”
二战告终之后,日本举国上下都充斥着一种绝望的氛围。美国派遣军队进驻日本,最初的方案还算合理,那便是对日本实施全面改造,让其军国主义势力彻底消亡,进而令日本被极大程度地削弱,不再具备威胁美国的能力。
然而在同一时期,美国就已经在思考如何称霸全球了。特别是在察觉到国民党政府近乎垮台之时,美国就决意将日本当作稳固的势力核心,以此来对抗苏联。
日本的整个高层都得听从美国的命令,美国要拉拢日本简直易如反掌,自这个时期起,日本就沦为美国的跟班了。
日本在战争之后完全陷入了崩溃的境地,几乎全体国民都呈现出眼神呆滞的模样。如此孱弱的日本,在面对苏联的时候肯定会感到害怕。于是,美国转变了策略,开始扶持日本,将其打造成抵御苏共以及中共的前沿阵地。
1948年5月首次正式提出《关于美国对日本政策的劝告案》,这表明当时美国已觉察到国民党处于颓势。
截至1949年末,新中国都已经成立两个多月了,美国愈发有了一种急迫感,于国家安全保障会议上提出“阻止亚洲共产主义势力的扩张”。
美国策略的转变,起码为日本带来了两种发展的可能。
其一,战前遗留的工业基础被美国视作“军国主义的物质基础”,然而他们却得以将其保留下来。美国同意让日本留存这些,这就为日本之后的经济恢复奠定了根基。
其二,日本居然能够得到美国的经济援助,这种情况在全球的战败国里几乎是绝无仅有的。美国对日本从占领的态度转变成了扶持的态度,并且还给予了二十多亿美元的援助,这使得处于一片废墟中的日本具备了发展的可能。
再者,战后的日本已无军费可言,安全事务由美国承担,其全国上下一心只搞经济建设。
这便是日本对战争罪行缺乏深刻认识的一个重要因素,毕竟他们并未付出足够的代价。
更令日本交上好运的是,美国刚刚有扶持日本发展经济的打算,朝鲜战争就很快爆发了。美国未曾料到志愿军和朝军会有这般决心,他们原本计划一场迅速结束的战争,结果却持续了3年之久。
美国本土与朝鲜战场相隔甚远,于是便将日本当作后方基地,众多军工设备于日本生产完毕后被运往前线。
对于日本的经济而言,这有着极为强大的刺激功效,众多企业也由此获取了颇为丰厚的收益。自朝鲜战争爆发起,直至1953年7月停战协定签订,日本的总收入达到了24亿美元,到了1955年,这一数字更是增长至36亿美元。
西方的许多国家都是追随美国行事的,“联合国军”便是一个极佳的例证。这些国家也纷纷开展物资采购,鉴于当时美国的后方基地位于日本,所以它们采购物资的重点区域也是日本。
自1949年起,日本就积压了众多货物,这些货物一下子就被抢购得一干二净。日本政府看准时机,采取了几项重要的改革举措,稳定了产业与民众的生活。在战后还不到10年的时间里,除对外贸易之外,日本的各项经济指标都已经超越了战前的最高水平。
日本根本就未曾付出任何代价,这样的情况下,它又怎会诚挚地对自身的罪孽进行忏悔呢?
进入20世纪60年代之时,冷战对峙的态势处于持续蔓延之中,欧洲共同体抱团以谋求共同发展,日本也迈向复兴之路,国际格局正在加速转变。
苏联为了扩充自己的势力范围也在到处进行援助,在与苏联竞争之际,美国开启了“援助竞争”。彼时日本的经济实力已不容轻视,于是美国也要求西欧和日本分担援助的责任,而这个时候的日本居然已经有能力对外提供援助了。
1973年石油危机爆发之后,日本马上就扩大了对外援助的规模,特别是针对拉丁美洲和欧洲。日本这么做可不是平白无故地把钱扔出去,而是为了确保能源供应以达成“经济安保”的目的。
在奠定好基础之后,日本的发展速度相当之快,始终未变的是其对美国的“忠诚”。
在日本,不管是哪一届首相执政,其施政过程中都得考虑美国的利益与态度。要是做出的决策与美国相违背,那就会遭受美国的压力,而最终的结果往往是他们只得作出让步。
从头来看这些事情的发展脉络,美国对待日本是谈不上“照顾”的,毕竟在美国最初的定位里,日本不过就是一枚“棋子”罢了。然而如今这枚棋子发展得太过壮大了,渐渐有了叛逆的迹象。
日本的经济地位摆在那里,其军国主义又有了死灰复燃的迹象。这个民族在心底都怀揣着“强国梦”,要是连部队都不能自由组建部署的话,这个目标必然无法达成。
于是,日本政府始终在绞尽脑汁地推动“修宪”事宜,企图挣脱宪法施加于日本军力的束缚,并且有向海外派遣军队的意向。那些曾经遭受过日本侵略的国家由此产生了诸多联想,不管是予以指责还是加以批评,各方都不愿让日本得逞。
需始终对日本“摆脱约束”保持警觉,这同样是美国所犯下的罪过。
无法自主的乌克兰
如果说由美国全力扶持起来的日本正在绞尽脑汁摆脱控制的话,那如今的乌克兰仍然被美国紧紧束缚着,基本上没有什么其他的选择余地。
时至今日,在时代不断发展的进程中,世界上众多国家对美国有了不一样的见解。那些逐渐走向强盛的国家已经开始挑战美国的霸权;一些实力弱小、立场不坚定的小国正在默默观望;还有些国家由于地理等因素的限制,根本不能主宰自己的命运。
菲律宾、乌克兰、阿富汗皆是这样,这些国家企图挣脱大国的制约,进而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这几乎是不切实际的。
自疫情暴发以来,关于“美国霸权走向衰落”的议论纷纷涌现。美国社会的确呈现出颇为显著的分裂态势,不过从美国的发展战略角度考量,期望其静下心来践行和平发展道路是完全不切实际的。
美国凭借自身军事上的优势,正积极地利用各类国际事件寻找机会来维持其霸权,2022年乌克兰危机的升级便是最为典型的例证。
倘若没有美国在其间推波助澜,普京就不会下达直接出兵的命令;要是没有美国不断地对乌克兰施以援助,乌克兰和俄罗斯也不至于遭受极为惨重的伤亡代价。
在美方的眼中,乌克兰这个国家根本无足轻重,不管哪个国家处于那样的地理位置,都会成为所谓的“乌克兰”。
只要俄乌战争一直持续发展,美国就能增强自身对欧洲的影响力,主导国际社会针对俄罗斯的制裁行动,重塑全球安全议程,而这一系列动作均有助于巩固美国的霸权地位。
霸权的形成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促成的,既需要物质方面的支撑,也离不开“合法性”所赋予的权威与认可。
乌克兰危机实质上是俄美社会矛盾的体现以及长期矛盾所导致的结果。俄罗斯若要谋求发展就必须持续向西方推进,亨利·基辛格曾有过这样的表述:“从彼得大帝直至普京,尽管时光流转,但是俄罗斯的扩张步伐却有着惊人的相似性。”
苏联解体后不久,布热津斯基就对俄罗斯的未来作出了预言:“倘若失去乌克兰,俄罗斯便不再是一个帝国;而要是能够再次掌控乌克兰,俄罗斯就会自然而然地成为一个帝国。”
美国所追求的乃是在地球上的“绝对权威”,其根本意图在于建立单极霸权,这与俄罗斯加速融入欧洲的战略产生了冲突。
然而乌克兰的处境极为不利,其处于俄罗斯和西方之间,无论倾向哪一方都不妥当。只要倒向其中一方,就会面临另一方强大的阻力,就连基本的国家安全都难以确保,更谈不上如何构建强国了。
21世纪已经走过了四分之一的历程,俄乌冲突堪称欧洲大陆上最激烈的一场战争,战火持续的时日已久,灾难也变得日益严重。
乌克兰根本就没有自主决定权,甚至可以讲:在美国人跟前,就连总统都仅仅是个象征罢了。
当美国想要乌克兰持续作战的时候,乌克兰的士兵就只能奔赴前线拼命作战。只要局势稍微有缓和的迹象,美国便立刻会再添一把火;在冲突满一周年之际,拜登总统忽然出现在基辅,大张旗鼓地宣称要为乌克兰提供5亿美元的军事援助。
他们口中叫嚷着“避免冲突加剧”,可心里却巴望着让战争的激烈程度进一步扩大。在美国人眼里,乌克兰以及乌克兰民众不过是“消耗品”罢了。截至2023年末,乌克兰前线士兵的平均年龄已经从30岁出头上升到了43岁,整整一代人就这样在战争中消逝了。
乌克兰若一直坚持到2025年,那时美国也会迎来大选。一旦特朗普重新上台,只要他说出“不想继续打仗了”这样的话,就会让乌克兰的最高领导人处境极为尴尬。
泽连斯基并不想让战争无休止地延续,他期望美国能给予乌克兰基本的安全保障;在现场的氛围中,特朗普似乎从未思考过这个问题,反而要求泽连斯基懂得感恩并且签署矿业协议。
乌克兰有着极为丰富的矿业资源,其中许多都是国防、高科技、航天等行业发展所必需的材料。要是将这些矿产资源给予美国的话,那之前所接受的援助就完全变成了名副其实的高利贷。
这样荒谬绝伦的要求,泽连斯基根本就不可能应允,不然他也无颜面对乌克兰的民众。
特朗普却不停地催促着说:“我来告诉你吧,你没有什么可用来谈判的资本,和我们站在一起你好歹还有个依靠,不然就一无所有了。”
聊着聊着,特朗普竟自行站到了道德的高地上,说道:“你这是在用第三次世界大战冒险,你的行为是对自己国家极大的不尊重。”
会谈以不愉快的结局收场,然而特朗普仍旧决然地宣称:“泽连斯基尚未为和平做好准备,等他做好和平的准备时,他会再次前来。”
乌克兰民众内心的悲痛清晰可感。在前线阵亡的是乌克兰的士兵,而美国又一次坐享其成了。所有人都心知肚明:要是泽连斯基不点头,美国有的是办法换人,不管怎样,乌克兰都毫无自主权可言。